返回

娱乐王朝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:

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 千里江山图的震撼之美
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
最新网址:m.qianyege.com(千夜阁)
    以此象征江山永固,绵延千年,不为不惜满足他的任何要求

    其中之一就是为他提供最顶级的颜料。

    所以《千里江山图》历经千年,明艳如初的秘密,就藏在这些颜料里

    它的颜料不用植物色,全部采用矿物质颜色。

    石绿的原材料是孔雀石和绿松石,用来制作首饰的只是中品,国画颜料则全是上品

    石青的原材料是蓝铜矿和青金石,同样,用的是上品中的上品

    就连画中白色的小人物,颜料都是来自千年贝壳的化石——「贝王」砗磲!

    因它千年不变黄。

    每一种颜料的制作工艺,更是繁琐至极。

    一块天然的矿石,要先经过洗-捣-箩-淘-研-煮-漂七道工艺,初步筛去杂质。

    然后连续用水研磨20天,每天研磨8个小时。

    最后用水飞法一层一层漂洗沉淀,最终达到标准的颜料——轻细若尘,入水即化,与墨相融,经久不变。

    今天,国画颜料的制作工艺,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    现在看到的《千里江山图》,每道细节都浓墨重彩地诠释了「讲究」二字,闪耀着的正是宝石

    的璀璨!

    这幅图演绎的前世,是王希孟天才少年的意气风发,今世则是非遗守护者呼吁寻矿与传承的苦心。

    王希孟,宋徽宗亲自调教的天才少年,半年成画,绘作后去向不知。

    有流传说他染疾病逝,也有人说他隐秘处死。

    在探究这个历史故事时,现场就把相关专家请上了台,给出了好几种解释。

    比如著名的美术史女博士曹星原老师,就说这幅画并非王希孟所作。

    而是明末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标,通过自己的声望与学识,打造出来的画作。

    她首先举证此画中蔡京题跋、李溥光的题跋与原画并无直接关联。

    一是蔡京题跋在布局上上下之间留白太多,且文字铺排前松后紧,不像是在原画作上顺势而题的题跋;

    二是题跋磨损程度比画作磨损程度严重,按照常理卷轴是从右往左铺开。按理说画面左边应该保护的比右边好,题跋在画卷的左边,却磨损较之右边更严重;

    三是画作大多数的藏印都是梁清标自己的,连接缝处也都是梁清标自己的印。

    梁清标将李溥光的题跋、蔡京的题跋与千里江山图裱在一起,并勾画出少年天才绘画后病逝的桥段,将此图打造成经世孤品的盛作。

    特别像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,剪辑出了一个励志故事。

    除了这位女博士之外,前面提到的那位央美教授,也走上台来现身说法。

    最后请上来的是,世界非物质文化

    遗产绘画颜料传承人仇庆年老先生。

    他介绍说,为了再现画卷上那些鲜艳的色彩,经常到深山老林里采取各种矿石,把它们捣碎成粉,再加水研磨。

    这一重复单调的工序每天要研磨八小时,持续20天,这样磨出来的颜料才能达到画家的要求,才能做到千年不褪色。

    上述三位大师在各自的领域已经算是佼佼者了,但是他们这种对艺术执着追求,要求完美的严谨态度真是令人钦佩。

    但鉴定的存疑之处暂且不谈,《千里江山图》卷是传世之作毋庸置疑。

    同时,这幅画也是华国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之一。

    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,江河烟波浩渺,气象万千,壮丽恢宏。

    山间高崖飞瀑,曲径通幽,房舍屋宇点缀其间,绿柳红花,长松修竹,景色秀丽。

    这绚丽的色彩和雄伟的山川,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。

    说它是神图,是半点也不为过的。

    下午的创作故事重现表演,刘清山也上台参与了演出。

    当然剧情是按照王希孟为唯一作者而展开的,表演也被分成了两段。

    一段就是王希孟的绘制过程。

    另一段则是宋徽宗召来蔡京,为的是赐画,所赐的正是王希孟刚完成的那一幅画卷。

    赐画这事,不是第一次,在徽宗一朝,经常宣群臣一起「观御府书画」,也会赏赐御制书画,这无疑是一种恩典。

    不过这次,有些不一般。

    这幅画

    的作者叫希孟,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,甚至还没进入画院。

    不过言语间徽宗显得对他颇为嘉许,向他详细介绍了这样一位身份低微的年轻画师。

    当然重点还是皇帝本人是如何慧眼识才,谆谆教诲,希孟才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画出这样一幅杰作。

    最值得回味的,还是皇帝赐画时对蔡京说的一句话:「天下士在作之而已」。

    免费阅读.

    本章已完(2/2)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。

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